近年来,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临沭县取得了一连串“全国之最”:全国最大柳制品产销基地、全国最大复混须生产基地、全国最大手拖生产企业和钡盐系列化工产品生产基地……该县经济在这些产业拉动下迅速发展。谈及临沭发展变化的原因,温文尔雅却透着内在坚毅的女县长丁凤云一语破的:“关键是让‘第一生产力’发挥‘第一’作用。科技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要力量。”
刚从基层归来略显疲态的丁凤云在接受采访时思路敏捷:临沭与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,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,劳动者素质偏低。为了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,实现快步跟进,我们及时出台了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,争项目引人才,加大科技投入。1998年以来,已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和技贸机构118家;90%以上的县属企业上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,成立了厂办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开发机构;建县、乡技术开发推广机构102个,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流通渠道,使科研成果在临沭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,县政府建立了科技成果库和人才信息库,制定了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的规定,对外以优惠政策广揽人才,对内开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,目前已有近百位专家教授对临沭进行专兼职服务。三年来取得县以上科技成果115项,其中70多项获省、市科技进步或星火奖。县里财政紧张,但其1%的科技三项经费1分不少拨;企业资金短缺,但企业技术开发资金普遍达到了销售额的4%以上。
丁凤云说,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,抓好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。近年来临沭县重点抓了良种工程、产业结构调整工程、延伸产业链工程、龙头企业带动工程、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和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,建立良种繁育基地,开展万户沼气建设,推广立体种植、平衡施肥、生物脱毒、节水灌溉及生物防治等新技术,东茶、西稻、南桑、北柳、中菜的效益农业格局已经形成。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,带动了产出效益的提高,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00元以上。
谈到临沭的工业,丁凤云的信心溢于言表:过去,临沭工业基础薄弱,结构性矛盾突出。通过坚持不懈地技术改造和创新,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,目前,全县70%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。三年来,各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、科研单位联姻,共承担实施国家“863”计划及国家、省、市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,总投入6亿元,开发出缓效复混肥、脱水和保鲜蔬菜、手拖、邓纳盐、甲醛、钡盐等20余种产品,10家骨干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国际认证。